
印度航空波音787-8型客机的坠机事故,最近终于迎来了调查结果。事故发生在飞机起飞数秒后,令人震惊的是,左右两台发动机的燃油控制开关几乎在同一时刻,从“运行”状态切换至“切断”,导致飞机瞬间失去动力。黑匣子中的飞行员对话也被公开,透露了当时飞行员的震惊和困惑。
大家是否还记得,上个月发生的那起印度航空的事故?那架波音787-8型客机在起飞后不久便发生了坠机,事故造成除了一个坐在紧急出口旁的幸存者外,其余270人,包括33名地面人员全部丧生。事故发生后,社会上各种猜测纷纷——有人说是飞行员自杀,有人说是飞机与鸟群相撞,甚至有传言称可能是巴基斯坦特工的阴谋。种种假设不断浮现,但如今,经过正式调查,结果揭示了一个关键细节:飞机燃油控制开关的异常切换。
这次调查由印度航空事故调查局(AAIB)主导,得到了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(NTSB)、波音公司以及发动机制造商CFM国际(由通用电气与赛峰公司合资)等多方的配合。首份调查报告于2025年7月10日(即事故发生后第28天)发布,虽然报告内容复杂,但其核心问题可以归结为:两台发动机(左发与右发)的燃油控制开关,在短短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,几乎同步从“运行”(RUN)位置切换到“切断”(CUTOFF)位置。这种情况导致了飞机在爬升阶段动力骤失,飞行员根本无法重新拉起飞机,因为此时飞机离地面还不到500米,失去了足够的上升动力。
展开剩余76%通过黑匣子中的录音,飞行员的对话被清晰捕捉下来:
飞行员A(声音中充满了困惑与恐慌):“燃油压力!……为什么燃油切断了?!”
飞行员B(同样迷惑,甚至带有一丝慌乱):“什么?我没动开关!……你做了什么?”
飞行员A:“不是我!……它在掉!……动力没了!”
随后的录音中,我们听到失速警告声、操纵杆剧烈震动的提示音以及飞行员紧急操作的声音,最终录音戛然而止。
问题的关键在于,飞机的油门系统并非简单易操作,断油的难度远高于日常的油门调节。以波音737NG为例,其中央控制台下方的油门控制区有两个显眼的红色手柄,分别控制左发和右发的燃油流量开关。这些开关通常不会是飞行员频繁操作的部件,其位置相对较为靠后,并且设计上就考虑到防止误操作。想要切换燃油开关,飞行员需要经过一系列明确而且复杂的动作。
首先,飞行员必须解除锁扣——开关上的金属弹簧锁扣将手柄牢牢固定在“RUN”位置,飞行员必须通过手指按下这个锁扣按钮才能解锁。其次,在解锁后,飞行员需要用力推起手柄,并且必须跨越一个显著的卡位,才能将开关调整到“CUTOFF”位置,这个过程需要较大的力量,不可能仅仅通过触碰或无意间的动作完成。最后,某些机型可能还会配有防护盖,进一步增加了操作的难度,防止开关被意外触碰。
这一系列设计的初衷非常明确——防止误操作。油门系统的复杂性和高要求,确保了在飞行过程中,尤其是起飞爬升这样至关重要的阶段,飞行员不可能“无意间”完成如此复杂的操作。正因如此,事故的发生引发了疑问:是什么导致了两台发动机的燃油开关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,几乎同步切换至“CUTOFF”状态?
在飞行员的对话中,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的震惊和困惑,他们显然没有预谋或故意操作的迹象。行为学家分析后认为,这种反应更符合面对突发险情时的自然反应,而非有意的操作或演戏。因此,剩下的解释只能是技术性故障的可能性。
首先,有可能是电气信号的故障,诸如电路短路、软件逻辑错误(尽管燃油开关是机械操作,但现代飞机的系统复杂,可能存在间接影响路径)或电磁干扰,可能导致错误的关闭信号传输给燃油关断阀门。其次,机械故障也是一个可能性,即开关本身的结构出现问题,导致其在没有人为操作的情况下从“RUN”位置跳转到“CUTOFF”位置。最令人担忧的,是可能存在设计缺陷或未被发现的隐患,尤其是在特定条件下(如震动模式、电气负载组合等),可能会触发系统性故障。过去波音737MAX的MCAS系统问题已经让公众对波音的设计安全产生质疑,这次事故中的异常现象也引发了对其设计文化的深刻反思。调查人员正在仔细审查所有相关系统的设计文件、认证记录和服役历史,以期找出潜在的系统性问题。
总的来说,尽管存在多种可能性,但这三种主要因素都将巨大的压力推向了波音公司。而让人稍感安慰的是,尽管印度在很多方面操作让人捉摸不透,但这次空难的调查进展相对迅速——28天内,初步调查报告就已经揭开了事故的大致真相。
各位怎么看?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